2020/10/24、2020/10/31 「Imperial Struggle」戰報

遊戲 BGG連結。點擊照片會進入相簿,能看原尺寸照片。


這篇想多一點篇幅講遊戲的感想與心得,所以過程寫得簡單一點:P。


10/24日第一場、第二回合開始一會的盤面,這場我扮演英國。第一回合一開始,法國在歐洲拿下丹麥、普魯士 A、薩伏依與薩丁尼亞。雖然英國有搶回普魯士 A,但法國在外交點數與第一回合歐洲的戰場,還是大有優勢。第二回合一開始,就推到 24VP。第二回合英國一開始還是著重在軍事發展,用主要軍事行動在印度蓋要塞。卻沒留意這回合的物產分+區域控制分,已經足以讓法國立即勝利。法國則執行了多個主要經濟行動,拿下加勒比海的物產。最後法國第二回合結束時,就 30VP獲勝!


因為第一場很快結束,所以馬上開了第二場,我還是扮演英國。照片是第二回合開始一會的盤面……咦,怎麼法國還是 24VP(汗)?


第二場結束時的盤面:第二回合最後,法國在歐洲、印度、加勒比海、菸草與蔗糖都領先,又在第二回合結束時,達到 30VP獲勝!

……連兩場被殺爆,而且對手是第一次玩,我才剛帶他規則(遮臉)。結束之後我們有不少討論,也在 BGG的討論區研究了一下。BGG也有人提問,覺得法國明顯較強勢,但正反的意見都有。我們參考了反方的意見,打鐵趁熱在下一個週末再次約戰。

 

 


第一場第二回合開始一會的盤面(忘了調整回合標記)。這場第一回合英國抽到兩張商業關鍵字有 Bonus的事件,因此改變了一下、內閣牌選擇之前從未用過的「東印度公司」,結果效果意外還不錯。第一回合法國在三個戰場獲勝,這讓英國在第二回合一開始,有多達 10點ERP。因此英國將丹麥、普魯士A都轉成控制,科西嘉、薩丁尼亞則移除控制。雖然法國有 25VP的領先,但英國盤面態勢不差,在北美跟印度都大幅領先,歐洲與加勒比稍微落後。


第四回合一開始的盤面。延續稍早的態勢,英國持續在北美與印度維持顯著優勢,歐洲則扳回到五五波。前一回合結束時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,英國投入四片戰爭片,法國則是三片……。沒想到法國戰爭片超神抽,三片中抽到兩片戰力最高的戰力 3!(總共 12片也只有兩片戰力 3)結果這兩片的戰力,就比英國四片加起來還高,讓英國徒呼負負,意外敗戰讓法國多拿分。此時 23VP、法國領先。


第四回合遊戲結束時的盤面。法國最後一動靠著事件以及優勢板塊的搭配,將原本英國有利的蔗糖轉成法國有利。加上多拿下一個威望地點,總共追了 8VP!因此正好達到 30VP的門檻獲勝,前一回合法國戰爭的意外勝利,真的太關鍵啦~!

這場嘗試新打法後,感覺相當不錯,也覺得英國的勝利曙光近了!因為還有時間,雙方就換邊再打一場。


第二回合一開始的盤面。其實一開頭抽投資板塊的時候,連續兩次都只抽出一片主要外交,覺得這樣可能太不平衡,所以都重抽……結果第三次抽出五片主要外交!英國全力抑制法國在歐洲的控制,但最後法國還是控有丹麥與普魯士A。不過第一回合的計分英國有利,西班牙繼承戰爭結束時是 12VP。


第五回合結束時的盤面。稍早的局勢是英國在歐洲、加勒比有利,法國在印度、北美有利。第二回合結束時,法國也把分數追到正分。因為詹姆士黨起義的第二場戰爭法國獲勝,法國可以用詹姆士黨的內閣牌一次跑 3VP。但遊戲的轉折,發生在第四回合結束時的七年戰爭:英國又一次神抽戰爭片,三片抽到兩片戰力最高的戰力 3!這讓英國攻下法國在印度的要塞,盤面局勢也開始傾斜。

雖然第五回合結束時的美國獨立戰爭,法國是壓倒性的大勝。英國控制標記完全被逐出北美洲,且英國在北美與加勒比有三塊領土被攻陷。但論盤面態勢,法國僅在北美與威望地點數有利,英國則是歐洲、印度與加勒比有利。第六回合一開始時,分數是 17VP、法國稍微有利。因為時間的關係,這場到此先結束。雙方有先打開各區的計分片,稍微推演一下遊戲結束時的勝敗。法國覺得英國盤面態勢有利,很有機會逆轉。但英國覺得法國靠著詹姆士黨與攻佔領土的得分,應該可以守住領先 ── 相當有意思的結果。

 

在講這兩次對戰的遊戲感想之前,先講這幾場法國的開局打法:第一動選擇主要外交,舉債控制丹麥、普魯士A、薩伏依、薩丁尼亞,並且用北美的優勢板塊放一個衝突標記。如果英國沒有馬上回應,法國的第二動就能使用丹麥+普魯士A的優勢板塊-2債,並且配合內閣牌「樞機內閣」的效果,外交行動+3點。這讓法國在前期獲得比英國多很多的點數,拿下歐洲的盟友以及威望區。順利的話,第一回合在歐洲的三場戰役都會獲勝,額外攻佔西班牙的海外領土。更進一步擴張在歐洲與加勒比的控制地點數目,幫助自己後續的跑分。

因為「樞機內閣」增加的外交點術,並未限定只能用在歐洲,如果第二回合之後,法國想要爭奪印度或加勒比,就可以用這些外交點數,輕易地拿下印度/加勒比放衝突標記的優勢板塊。這不只增加了此地區控制地點的數目,還能放衝突標記,減少對方的控制地點數目甚至幫助戰爭。第二回合到此,法國可以開始全力衝分,爭奪地區計分以及物產計分。因為外交點數比經濟與軍事點數更有優勢,法國內閣牌+3外交的效果,可以有效地幫助法國在全球滾雪球。

第三回合進入帝國時期,法國的內閣牌幾乎都會選「龐巴度夫人。」因為法國的外交點數優勢,通常會握有多個歐洲的優勢板塊,可以多次觸發龐巴度夫人+1 TRP的威力。第二張內閣牌可以根據手上的事件,選擇「伏爾泰」或「舒瓦瑟爾。」因為第一回合戰爭有利,第二、第三回合靠著「樞機內閣」的外交點數,地區計分與物產計分往往也能獲得不錯的優勢。法國在早期,還有幾張直接得分的事件。運作順利的話,第三回合還沒開戰,就能在回合結束時的計分獲勝。之前幾次遊戲,覺得前期不用注重分數,落後無所謂、甚至還是一種優勢。這是因為當時還不夠明瞭,法國如何爭取 30VP的立即勝利。後來才體悟到,如果英國沒有做出正確的對應,法國甚至在第二回合結束時,就能 30VP獲勝了!


法國前期與中期的兩張強力內閣牌。

講完近幾場的法國開局策略,當然也要講一下對應的英國開局策略。很簡單:跟法國做一樣的外交行動,法國放控制,英國就拔控制。上面有提到,法國開局的強勢在於控制薩伏依+薩丁尼亞的「樞機內閣」外交點數加成,配合控制丹麥+普魯士A的債務-2優勢板塊。所以要制止法國用這兩個能力開始滾雪球,英國就要拔除法國在薩伏依、薩丁尼亞、丹麥、普魯士A的控制。這四個地點不只與內閣牌/優勢板塊相關,同時也都是西班牙繼承戰爭的盟友國。所以英國絕對值得主要外交行動舉債,來拔除法國在這四個地點的影響力。「樞機內閣」在起始控制奧地利地點的狀態下,只+1外交影響力,效果甚至遜於其他內閣牌。

但這個策略的難處在於:如果主要外交板塊是奇數片,那麼法國一定可以比英國多執行一次主要外交行動。而次要外交行動無法移除對手的控制標記,換句話說法國還是可以控制上述四地區的一部分,獲得一定程度的 bonus……嗎?這也不盡然:如果英國的內閣牌,選擇了「強納森·史威夫特」,那麼當英國控制愛爾蘭一個地區,就可以用次要外交行動,移除法國在歐洲的控制標記。「強納森·史威夫特」可以讓英國少花一點來控制蘇格蘭/愛爾蘭,也有 Style關鍵字幫助詹姆士黨的戰爭,其實是蠻不錯的內閣牌。

但這個策略還是有一定程度的侷限:如果起始的投資板塊開得太極端,例如第二次對戰的第二場,只有開出一塊主要外交行動,那英國就完全沒辦法阻擋法國獲得 bonus。或者開出的投資板塊強弱懸殊,例如外交 4、外交 2、外交 2,那麼法國帳面上會獲得比英國多四點外交點數,這對執行模仿策略的英國,可說是落後在起跑點。當然如果主要外交行動非常多片,甚至根本沒有主要外交行動(機率極低,0.87%……),法國這個策略強度就會大為降低。但整體來說,法國第一動控制薩伏依、薩丁尼亞、丹麥、普魯士A還是非常強勢的策略。

經過這兩天四場的對戰,我對之前的一些策略想法,也大為改觀:

1. 軍事行動的優劣
之前沒注意到戰爭獲得的 CP點,也可用於攻打沒有控制標記的要塞,這讓我完全重新評估了軍事行動的點數使用:購買戰爭片,不少時候會比建立要塞來得強。比方說一方若用了四軍事點建立要塞,另一方則花四點購買戰爭片,前者會被後者超級打臉。如果後者因為這場勝仗獲得 CP,甚至可以直接把這個要塞搶過來。建立新艦隊也是類似的狀況:就算有-2花費的 bonus,要靠艦隊獲得一點戰力,至少需要 3點軍事(建造+佈署)。因此建立要塞或新艦隊,主要目的已經不是為了戰力,而是為了這個區域的經營(增加控制地點數,保護周圍經濟地點,打通征服對手領土的道路)。之前覺得 IS很難立即勝利,因此對有長期效果的建立要塞/新艦隊,給予很高的評價。但現在知道 IS立即獲勝不是那麼困難,win now的購買戰爭片,可能會更值得投資。

2. 經濟行動的重要性
坦白說之前我把經濟行動看得很低,甚至覺得經濟行動的主要目的,是為了延伸控制標記,到能控制要塞的地點。但現在知道立即獲勝並沒有這麼困難,因此根據這回合開出的物產需求,追逐對應的地點控制,現在我認為絕對不能等閒視之:第一天第一場的敗戰,就是我只顧著蓋印度/北美的要塞,讓對手搶先執行了主要經濟行動、在物產取得領先。等我察覺到想追趕的時候,已經三個都落後了。重新評估經濟行動的重要性後,我對加勒比的重要性,以及海軍派駐加勒比的用處,也都有提昇:這個區域雙方太容易來回拔除控制,加上此區域的海盜優勢板塊,只能在沒有海軍保護的地點放衝突標記。而且這個區域一定要有海軍,才能攻打對手的領土。原本我可能在七年戰爭爆發之前,才會想派海軍到加勒比,現在如果開出加勒比的菸草/蔗糖計分,我就會考慮派海軍過來。

3. 內閣牌的選擇
之前我認為內閣牌的強弱優劣很明顯,幾乎不論投資板塊怎麼開、事件牌怎麼抽,強的內閣牌就是那幾張,無論如何都該選。但第二次對戰選東印度公司,獲得不錯的成果,讓我重新評估內閣牌的效用與選擇:以早期為例,一張內閣牌一回合帶來的好處,大概是 1~2點。而事件牌的一個 bonus,通常效用是 2~3點。因此如果某張內閣牌能觸發兩張事件的 bonus,選這張內閣牌幾乎是穩賺不賠。有些內閣牌的效果,不能只用點數來評估:例如 Style關鍵字,可以增加詹姆士黨起義戰爭的一點戰力。或是內閣牌的效果,能顛覆規則、讓玩家做到原本不能做的事,這種內閣牌都該重新評估他們的實用性。

整體來說,這兩次對戰的體驗相當好,讓我大大發掘了 IS的深度,不像之前理解的這麼直觀。對戰友人也覺得非常好玩,所以才會連續兩個禮拜約戰。坦白說,之前對遊戲操作性的詬病、認為 IS應該做成電玩而非桌遊,這個抱怨依舊存在。但隨著遊戲經驗的累積,現在我也比較清楚,該如何加速遊戲的進行與操作性。看 10/31這天的對戰照片,可以發現我們在四個大區域,都有擺一些紅藍骰。在照片沒拍到的戰爭結算表格,也都有擺骰子。這是用來記錄每個區域雙方控制的地點數目,以及四個戰場目前 Alliance的戰力差。早期玩 IS最為詬病之處,就是時常要清點各個區域、各個類型雙方的控制數目。後來理解到 IS自己行動的時候,對手不需要進行任何行動,不像 TS還會打出對手的事件、讓對手執行。所以自己在行動的時候,對手就要根據他的前一動,即時調整各個骰子的比數。這可以大大加快遊戲的進行!

雖然這兩次對戰,讓我對 IS的評價好非常多,但我對IS目前仍有不少隱憂:如果英國的開局對應策略,就是進行跟法國完全相反的行動,來移除控制。除此之外的行動,都明顯不是最佳解的話,那不就讓遊戲的策略變成非常單一,而且開局的投資板塊抽選,對於開局優劣勢的影響,變得太過巨大了?如果法國第一動選擇主要外交行動,英國有辦法選擇主要軍事或經濟行動,跟法國打得五五波。甚至讓法國覺得,第一動不該選擇主要外交行動嗎?目前看起來似乎不可能……。影響最大的開局策略過分的縮限,實在是讓我覺得很不好的現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