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/02/16、2019/03/02、2019/03/09 「迷你二戰」戰報

迷你二戰BGG連結。這陣子蠻常在戰棋聚會甚至一般桌遊聚會的空檔,開迷你二戰順便推廣一下。第一場是在台北戰棋團第113次聚會開的,兩人局。我扮演軸心,同陣營手牌分開。



41年途中盤面。除了日本進佔中國,各家沒有太多軍事行動。德國抽到多張火箭科技,決定走原子彈路線,這回合研發V2火箭。


1944年結束時的盤面。德國完成原子彈後,又出了陸軍移動與攻擊陸軍的科技。日本則是出了上級陸軍科技:列車炮!海軍與陸軍工廠也齊備。但是德國缺乏工廠科技,加上蘇聯與英國都有攻擊陸軍的科技,因此蘇聯與英國一直在壓迫德國:每回合都對德國打-1事件,壓制德國發射原子彈與點數的使用。英國在亞洲的部隊,都被日本用列車炮清掉,所以完全無視日本,全力壓制德國。


最終盤面。因為盟軍放生日本,所以日本最後大舉入侵印度。但徹底被盟軍壓制的德國,完全無法抵擋英國與蘇聯的進攻,所有部隊都被消滅,最後一張手牌也被V1火箭射掉。遊戲結束最終計分,盟軍以34VP對上軸心25VP獲勝(忘了調整印度被佔領後的盟軍分數,所以盟軍分數沒這麼高)。

因為抽到的科技牌順序、加上第三回合同時抽到V2與原子彈,這場我玩軸心,嘗試了之前從未試過的原子彈路線……結論是非常慘(汗)。蘇聯與英國,各有兩張-1事件。既然德國出了原子彈,盟軍一定會用點數-1事件往德國頭上招呼。從43年、也就是美國參戰開始,盟軍每年途中都有機會叩關36VP立即勝利。但這個時間點,德國卻沒有任何幫助戰鬥的科技,又被點數-1、能做的事相當有限,只能靠日本死命拉分。日本的科技,其實已經出到非常完美了,但一家要壓兩家還是太困難,把亞洲的英國陸軍清掉,就是極限。

以這場的遊戲經驗,讓我覺得原子彈改版後,火箭科技一回合只能擇一發射真的太弱。這場德國只發射過一次原子彈,這代表德國幾乎只有用到V2火箭,為了研發原子彈的另外三個科技,效果的發揮非常有限──但英國和蘇聯早研發三個對實戰有幫助的科技,這是非常致命的。確實若三種火箭科技都能使用的話,原子彈會過強:假設四家都五張手牌,兩個行動輪、原子彈/V2火箭各發射一次,四家手牌就變成三、三、一、零,被射的陣營只能被予取予求。我覺得上級科技,應該要有一些VP獎勵。例如列車炮/空母/V2 1VP,原子彈2VP。否則專精科技,有時反而變成一種懲罰:例如這場的德國與日本,科技開發很多,但因此獲得的分數很少。

 

第二場是3/2一般桌遊聚會開的,三人局。一位是全新手,一位是玩過兩次的半新手。半新手扮演軸心,我扮演蘇聯,全新手扮演英國。


41年(第三回合)結束。科技研發極為順利的軸心(前兩年都研發陸軍移動-1與攻擊陸軍-1)全面進攻,把蘇聯完全打爛XD,超過32VP立即獲勝。

慘,自己扮演的蘇聯,被德日同時閃電戰、打到幾乎滅國 orz。因為英國是新手,打得比較保守,所以沒有抓到該幫蘇聯解場的時間點。蘇聯因為中國被佔、手牌少,所以第三回合蘇聯行動結束後,德國還可以出兩張手牌。這時蘇聯的行動也有失誤:都在本土生兵,而沒有在烏克蘭生兵──因為覺得烏克蘭生兵,會被羅馬尼亞/波蘭的德軍消滅。但也就是因為這樣,德國兩點就連踩烏克蘭與高加索、獲得四分。如果是在烏克蘭生兩個陸軍,可就能阻擋軸心在這一回合獲勝了。

 

第三場是在3/9的一般桌遊聚會,兩人局。對手玩過三、五次,也帶過教學。我扮演盟軍,對手扮演軸心。


41年途中。因為起始配置,英國有在印度配置兩個陸軍、協助蘇聯解圍中國,所以中國沒有被日本控制、放破壞標記。反而前兩年科技出了陸軍移動-1與攻擊陸軍-1科技的德國,在東歐壓迫蘇聯,消滅了烏克蘭的蘇軍。


43年的盤面。陸軍科技出好出滿(除了列車炮)的德國,持續猛烈壓迫蘇聯,消滅了蘇聯本土所有的部隊。英國也從荷比盧進攻德國本土,雙方都有不少損失。前一回合軸心投入所有手牌搶立即獲勝,英國全部的手牌也都用來回應軸心的行動,因此美國參戰晚了一年。


45年一開始的盤面。德軍佔領了蘇聯本土,但美軍也佔領了德國本土。兩陣營戰火激烈,部隊都所剩無幾。


45年結束時的最終盤面。回合一開始、佔領蘇聯本土與德國本土的德軍與美軍,都已經被消滅。英國將德國最後一張手牌,用V1火箭射掉,讓蘇聯得以反攻佔領波蘭。最終盟軍37VP獲勝(英國的分數忘了調,是22VP而非26VP)。

這場……算是軸心先盛後衰?盟軍一直沒抽到打陸軍-1點的科技,前期打得相當掙扎。對比德國連出兩個陸軍科技+兵工廠,日本也出了打海軍-1科技與造船廠,開局蘇聯竟然只能先出換牌的情報科技……與V1火箭,完全無法幫助戰鬥。但英國一開始就在印度配置兩個陸軍,協助蘇聯解圍中國,軸心也沒有貫徹壓制中國的戰略,所以蘇聯幾乎沒有被扣到手牌。進入中期,軸心的科技研發反而停滯了;德國原本42年可以研發列車炮,但他想拼這一年立即勝利,但卻低估了英國的手牌優勢。過了這個時間點,盟軍的科技慢慢追上、軸心卻都沒有出新科技(德日各只有三個科技)。等到美國參戰後,風向就完全倒向盟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