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/01/27 「Triumph & Tragedy」、「迷你二戰」戰報

遊戲BGG連結。這場T&T我扮演軸心,點擊照片會進入相簿,能看原尺寸照片。

之前的2018年度回顧,提到去年我最想玩但沒玩到的其中一款遊戲,就是Triumph & Tragedy(以下簡稱T&T)。剛好另外兩位台北的朋友,也一陣子沒玩T&T、有興趣加入,就在一月份的台北戰棋聚會開戰。這兩位朋友一位玩過兩場T&T,另一位約玩過五場,都有一點經驗。但上次玩T&T,跟我一樣也是2017年了。因為玩兩場的那位沒玩過蘇聯,這次就讓他玩蘇聯。我最有經驗,扮演推動遊戲進行(?)的軸心。


37年政治階段的盤面。第一年軸心沒有把任何一國變成衛星國,不過在多個有資源的中立國投下影響力,資源升到14。盟軍跟蘇聯,則各自將低地國與波蘭轉成保護國,作為與德國之間的屏障。


38年春天。這年的政治階段,軸心將西班牙與奧地利變成衛星國,同時將低地國從盟軍的保護國,降為同盟國。軸心經過三年整軍,春季進攻低地國,同時將一個義大利潛艇,開到西地中海。後動的盟軍,則搶先對軸心宣戰:英國本土的部隊,攻打與軸心同盟的挪威,並且移動到波羅的海,切斷東普魯士德國部隊的補給。位於蘇伊士的英軍,也切斷義大利北非部隊的補給。


39年政治階段一開始的盤面(這張照片拍糊了)。前一年夏季,德軍從低地國與西班牙,兵分兩路進攻巴黎,並且一次攻陷。義大利潛艇開出地中海,封鎖盟軍地中海的貿易路線。北非的義大利部隊,則佔領了法國空出的阿爾及爾與馬爾他。盟軍將印度的部隊移到中東,進攻軸心控制的利比亞。同時調動英國海軍到大西洋,攻擊義大利的潛艇。蘇聯也進攻與軸心同盟的羅馬尼亞,削弱軸心的資源。但因為盟軍將英國海軍開到大西洋,北海與英吉利海峽防守空虛。秋季晚動的軸心,隨即將位於法國與低地國的德軍步兵,渡海進攻英國本土——倫敦只有一點戰力的要塞,與四點戰力的海軍防守。


39年春季德軍先動、就又海上移動了兩個步兵,登陸倫敦。這波攻擊消滅了倫敦唯一的盟軍陸地單位,軸心因此攻下巴黎與倫敦兩個首都,獲得立即勝利。

這場完全是靠著盟軍的失誤,才這麼順利的獲勝。軸心第一年的生產力分配,是5生兵、4投資牌、2行動牌。生兵升了4步兵1海軍,投資升2工業。但外交牌分佈,不是我理想中的軸心狀態:因為抽到比較多張減影響力的牌,所以沒有任何一國可以直接放三點影響力(最多是西班牙兩張)。不過軸心第一年加8資源、不會因為宣戰而陡降生產力,也嚇阻了盟軍沒有36年就早早對軸心宣戰。

之後生產力提昇,軸心也逐漸增加生兵與購買行動牌,終於買到第三張西班牙牌。38年軸心在西班牙放第三點影響力,蘇聯其實有牌可以擋下來。但蘇聯也希望軸心跟盟軍打成一團,所以沒有出手。軸心生產力高、持續在買行動牌,所以在外交上明顯佔優。除了將低地國從保護國降為同盟國,蘇聯兩度在波蘭放了第三點影響力,也都被軸心出牌擋掉。其實軸心在將西班牙變成衛星國之前,都覺得局勢不是很妙:盟軍有一個隱藏科技,蘇聯開發LV1原子彈,軸心唯一湊兩張的科技牌,只有重戰車。不過軸心建軍偏重步兵,所以不是很想開發重戰車。比較想要的海軍雷達與火箭炮兵,前者只抽到一張,後者完全沒抽到。如果進入長期戰,軸心會比較不利。

因為一陣子沒玩T&T、上次玩已經是前年10月,坦白說自己控的軸心,還是有一些失誤。38年春季被晚動的盟軍,切斷北非與東普魯士四個部隊的補給,就是絕不該發生的失誤。軸心春季行動移動五個部隊,應該要把德國與義大利的空母,都開到北海與中地中海。這場德國是動了四個步兵進攻低帝國、一個義大利潛艇移動到西地中海。結果盟軍動了英國的一個艦隊與蘇伊士的一個陸軍單位(下海變成船團),切斷軸心的補給。軸心稍早有用兩點資源,回復了北非的兩個義大利戰車部隊,否則這兩個部隊都會斷補滅亡。若北非沒有任何軸心部隊,義大利也會岌岌可危。真的是因為盟軍一時疏忽,派海軍去大西洋而沒守好北海與英吉利海峽,才讓軸心在38年秋天,晚動登陸了三個部隊到英國本土。當部隊揭露、倫敦只有戰力一要塞這個陸地部隊時,軸心就確定勝利了。

T&T大約三小時多一點就結束,還有一些時間。蘇聯玩家建議可以再開一場……,但因為第一場是靠疏失快攻勝,第二場絕對來不及玩完XD。剛好另外兩位玩家都還沒玩過迷你二戰,蘇聯玩家更是前一天剛在台北電玩展買了迷你二戰,我就提議開場迷你二戰的教學場。我扮演英國,T&T的蘇聯玩家還是扮演蘇聯,T&T的盟軍玩家,則扮演日本+德國。


40年(第二回合)開始一會的盤面。前一回合日本馬上投注所有手牌點數,攻擊中國兩次並移動兩個陸軍佔領中國。這讓中國的參戰狀態,馬上推進到下回合跟蘇聯同盟參戰。但也因為中國是3*區域且被日本佔領,中國被放了破壞標記,蘇聯因此第二回合少補一張手牌。德國也一路推進到波羅的海諸國。


42年(第四回合)開始一會的盤面。因為蘇聯手牌被壓制,同陣營的英國當然要來幫忙解場,就從印度生兵,經由緬甸來到印度支那,攻擊佔據中國的日本陸軍。英國海軍也佔領了日本領土:馬里亞那群島。不過在歐洲東戰線方面,德國趁著蘇聯因為中國焦頭爛額之際,用兩個陸軍佔領了蘇聯本土,也放了破壞標記。


45年(最後一回合)開始一會的盤面。因為英國對日本施壓,蘇聯有了一些空檔,在中國把陸軍生回來。德軍持續進攻,接連佔領蘇聯領土:烏克蘭與高加索。不過盟軍也利用了攻擊陸軍與移動陸海軍的科技,前一回合一口氣攻佔德國本土。


遊戲結束時的最終盤面。日本靠著完整的陸軍科技(生兵+移動+攻擊),最後還是攻下中國,甚至佔領了英國領土的緬甸與印度。受限於手牌少、科技也薄弱,蘇聯只能勉強消滅一些佔領本土的德國部隊。德國則是一邊消滅佔領本土的美/英軍部隊,一邊持續派遣部隊,攻佔蘇聯領土。這回合英國第一動打出點數+1的事件,加上德國少一張手牌,點數跟張數英國都佔上風。倒數第三動,英國發射V1火箭,射掉德國最後一張手牌。最後兩動英國共有13點,同時佔領德國本土,與消滅佔領印度的日軍。最終盟軍vs軸心是31VP:30VP,盟軍一分險勝!

雖然盟軍獲勝,但這場同時控日本與德國的軸心玩家,完全不像第一次玩的新手,打得相當不錯@@!我一直覺得軸心的獲勝關鍵,是佔領中國。畢竟中國與美國參戰,盟軍會+9VP。但盟軍的獲勝門檻,只會從32變成36。迷你二戰攻佔敵方本土,通常都是不太划算的行動:因為敵方可以用一次攻擊,打消自己生兵+移動的點數──除非能夠攻佔3*的領土,扣敵方一張手牌。之前我solo的時候,通常日本會在第一回合升一個陸軍移動或攻擊的科技,第二回合再佔領中國,節省一些點數。這場日本第一回合就大手筆花十點佔領中國,好像有點浪費。但考慮到蘇聯援助中國,有1/2機率會抽到陸軍工廠的中國牌。中國被攻佔,下回合蘇聯也會少牌、更不容易開發自己想要的科技。對陸軍九、海軍一的蘇聯來說,陸軍工廠可說是最重要的科技。確保蘇聯絕對拿不到中國牌的陸軍工廠,也會讓日本更容易長久佔領中國,感覺是蠻可以考慮的開局行動。

這場蘇聯科技比較落後,只有一張V1火箭,卻沒有可以實際幫忙戰鬥的科技。對比日本生一個陸軍並移動到中國,只需要三點,蘇聯消滅中國領土上的一個日軍,也要花三點。所以日本可以一直跟手牌少的蘇聯換點,也不會居於劣勢。感覺蘇聯不需要這麼急著把攻佔本土的部隊消滅,還是該按部就班的出科技,讓英國來協助解場。否則到後期科技差距越拉越大,蘇聯只會越來越不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