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/02/19 「1989:自由曙光」(1989: Dawn of Freedom)戰報

遊戲BGG連結,這場我扮演共產陣營。點擊照片會進入相簿,能看原尺寸照片。

這場是台北戰棋團1989小比賽的第二場、一人要打三場。……原本這個小比賽,應該在2017年就要打完(遮臉)。比賽採積分制,20VP立即獲勝是1.5分,最終計分獲勝是1分,經過協議,這場我用共產。對手用民主。

第一回合共產手牌極佳:一張2OP,一張4OP(戈巴契夫),六張3OP,其中只有兩張民主牌。所以行動非常自由,順利拿下匈牙利首都週邊的三角地帶。相對民主抽了比較多共產事件要分神處理,布局比較落後。第二回合共產同時抽到波蘭與匈牙利計分:波蘭計分在雙方都只控制兩個地點的狀態打出,共產贏得政權鬥爭並主動放棄共產政權。匈牙利計分共產則政權鬥爭獲勝且支配,選擇維持政權,整體態勢不錯。


第三回合一開始的盤面態勢。因為共產在匈牙利與波蘭的政權鬥爭都獲勝,分數是-6VP的領先。

但到了第三回合,情勢有所轉變:民主執行了匈牙利民主論壇和戈巴契夫的事件,把匈牙利轉成民主4:共產3。這回合民主打出匈牙利計分,政權鬥爭獲勝並推翻共產政權。沒能留住共產政權有點可惜……,不過民主把資源投注在匈牙利,也讓共產在東德和捷克有餘力布局。既然匈牙利政權被推翻,雙方也沒有忌憚地打出對方的匈牙利事件。

第四第五回合,雙方持續爭奪東德與捷克。民主一度拿下捷克工人三角兩個點,但沒能把第三個點拿下,反而讓共產稍後拿下兩個點。因為沒有執行東德教堂的事件(被扣在共產手上),共產在東德領先。共產心想維持住目前的狀況,應該可以穩當獲勝……。沒想到第五回合後半,民主執行了「總罷工」事件,共產竟然連續小骰,被卡了三個行動輪、到第七回合結束還沒解除!

這是糟糕透頂的狀況,民主也一邊處理手上的共產事件,一邊把東德的態勢扳平。第六回合共產抽到東德計分,此時若在東德發生政權鬥爭,雙方手牌數目一樣。共產心想再拖狀況會更糟,馬上打了東德計分--罷工效果還沒解掉時,仍然可打計分牌。民主沒想到計分會在這時候出來,想說可以再晚一點把東德轉成自己有利的態勢。結果共產政權鬥爭獲勝並維持政權,東德計分讓共產拿了超過10分。

這回合共產用「何內克」事件,從棄牌堆撿回「戈巴契夫」,想在第八個行動輪打出這張牌,配合下回合第一行動輪的連續行動,打破捷克雙方各佔四個點的均勢。沒想到民主也算準了共產最後兩張手牌都是強力事件,打出「死亡之吻」事件,共產隨機棄一張手牌,若民主可執行則立即發生。結果民主抽到共產扣了三回合的東德教堂事件--而後續的強力民主事件牌:「星期一示威」還沒出來!


第七回合一開始。共產在東德的政權鬥爭獲勝,民主在保加利亞與第二次匈牙利政權鬥爭獲勝。分數依然是共產領先,-7VP。

第七回合共產抽到捷克計分,並且知道民主拿到「星期一示威」。共產預先超控制了東德一些地點,為「星期一示威」做準備。民主稍後執行這個事件,拿下萊比錫並翻掉兩個地點的東德控制。共產這回合抓到把捷克拉成6:2的時機,打出捷克計分、也得了超過十分。前一回合民主打出保加利亞計分,民主拿下支配並推翻共產政權。但東德和捷克的得分實在太高,這兩次計分幾乎可說定了勝負。

因為晚期只剩東德與羅馬尼亞計分會出來,晚期最後三回合,雙方都專注在這兩國。最後一回合,民主打出羅馬尼亞計分牌。因為之前執行過「民眾反抗西奧塞古」事件,羅馬尼亞計分的政權鬥爭之前,民主有6OP可以使用。雙方在羅馬尼亞各控制四個地點,民主6OP的使用和政權鬥爭牌的出牌順序卻失誤了,沒有用點數翻掉共產控制的最後一個工人地區,也沒有及早用王牌移除共產最後一個工人地區的影響力。這讓共產打出兩張工人領袖牌,挺住民主的進攻,意外用廣場集會牌,在政權鬥爭獲勝。最終民主只推翻波蘭、匈牙利與保加利亞,最終計分共產是-36VP的大比分獲勝。


最終盤面,共產是超過-30VP的勝利。

 

如同對戰經過,因為共產一開始的牌太好,民主也沒有維持住波蘭的支配,這讓共產獲得首兩次政權鬥爭的勝利,幾乎就奠定了戰局。第三回合民主雖然靠著事件,在匈牙利政權鬥爭獲勝,但匈牙利畢竟是低分的小國,佈局捷克、東德還是比較重要。民主一度在捷克領先,卻未竟全功。「總罷工」事件卡了共產四個行動輪,共產甚至為了解除事件效果,把自己的強事件「東德建國40週年紀念」都打掉了。但民主也沒留意到罷工效果期間,共產仍然可出計分牌。如果民主果斷放棄匈牙利、把捷克穩固住。總罷工事件效果期間,提早拿下東德支配。最後一回合的羅馬尼亞計分,沒有出牌失誤,或許還有一點獲勝機會。


其實這場打完,我對1989的評價略有上升。有時我會說1989是冷戰熱鬥的狗尾續貂之作:繼承冷戰與漢尼拔的系統,應該要青出於藍才對。不過我一直覺得1989的隨機性與變異性過高,時不時一次的擲骰對分數的影響就超級大。但兩款都玩了超過五年,也接觸過更多其他遊戲後,想法稍有改觀:這就是1989的特色,而不應該期待他是冷戰第二。1989有不同於冷戰的遊戲感,「競速」的感覺十分強烈:冷戰每個洲都很難放手,1989卻像是逐水草而居,如果發現一個國不太有搞頭了,要趕快轉移到下一個國家。失之東隅,也能收之桑榆。因為1989事件效果比冷戰熱鬥強大一些,加上戰場國政變沒有限制,這確實給人隨機性強的印象,但這也代表每個國家永遠有翻盤的機會--這對民主來說更是重要。

因為遊戲機制使然,如果共產最終計分獲勝,靠著維持政權的每個國家-4VP獎勵,共產的分數可能會高到爆表。但這個分數並不代表玩家的實力差距,而是反映遊戲特性。以前我不太能接受共產只維持住三個國家的政權、理論上雙方在政權鬥爭的勝敗是五五波,最終計分卻超過-20VP這種大比分。現在則體會到這其實是遊戲的一個暗示:如果民主沒推翻四國,大概就不會獲勝。最終分數的高低與否,相比冷戰其實不是那麼重要。享受遊戲的過程與不同於冷戰的特色,這才是1989所想表現的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