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/07/17 「Triumph & Tragedy」戰報

遊戲BGG連結,這一場我扮演蘇聯。點擊照片會進入相簿,能看原尺寸照片。


37年政治階段。


38年,蘇聯進攻波斯與芬蘭。


39年,蘇聯在前一年對盟軍宣戰、攻下印度,部份盟軍的印度部隊撤到蘇伊士。西班牙成為盟軍衛星國。


40年一開始。西班牙和英國本土的英軍移動到馬爾他,準備長征波斯。


41年政治階段。盟軍繼續增兵到蘇伊士與直布羅陀。為了打擊軸心的資源,蘇聯前一年進攻羅馬尼亞。土耳其即將成為軸心衛星國。


42年一開始。盟軍反攻波斯、佔領阿巴丹,蘇聯攻佔保加利亞。前一年冬天,蘇聯對軸心宣戰。


43年政治階段。盟軍攻佔孟買,蘇聯也反攻回波斯的阿巴丹,佔領土耳其和波斯交界的省份。軸心侵犯瑞典中立,但進攻失利。保加利亞被軸心攻下。


43年春天,這張可以看到美軍增援了。蘇聯反攻回孟買,軸心進攻羅馬尼亞。


44年政治階段。盟軍第二波集結,準備再次進攻波斯。第一波美軍抵達倫敦。因為外交介入,瑞典變成蘇聯衛星國。軸心與蘇聯大軍,集結在敖德薩與羅馬尼亞對峙。


45年夏天。盟軍集結在波斯與印度交界,部份美軍登陸挪威與法國。軸心攻下瑞典南部。


45年結束。盟軍反攻孟買,但沒有成功。蘇聯佔領了波蘭東南部。這場盟軍與軸心科技開發突破天際,各開發八個!

講一下這場T&T的遊戲經過。先說重點--我輸了XD。

這場是在台北戰棋團第82次聚會開的;原本要開曹操最大危機,但前一週有位外國友人報名聚會,就和他一起改開T&T。這場遊戲全程是用英文進行,也算達成一個人生成就(?)。聚會前有先寄給他玩家輔助表,聚會當天大家吃午餐的時候,我也有再帶過一次規則,所以進行還算順利。

這次我玩久違的蘇聯;雖然T&T我玩了不下十場,但只玩過一次蘇聯。老外玩盟軍,另一位戰棋團老班底Rosso玩軸心。蘇聯前幾年算是標準開局:七點行動力買投資牌,剩下的點數補兵、尤其是巴庫。軸心國開局採用均衡策略,補兵、投資牌、行動牌各1/3。盟軍則是少少補一點兵,剩下的生產力買投資牌與行動牌。

依照過往,38年春季蘇聯進攻波斯,38年夏季在印度邊界合兵,秋季攻陷德里。通常若軸心國沒有進攻法國,我會用這個快攻印度的策略。新手盟軍完全沒有防備,主動把一部份印度的英軍撤走。因為軸心國還是沒有動作,平均地補兵、外交、提升工業與研發科技,蘇聯想說既然和盟軍宣戰了,就不客氣地也佔了盟軍中東殖民地:伊拉克(有2資源)。

因為盟軍幾乎沒在巴黎生兵,我心想軸心國大概要進攻巴黎了……?讓軸心國攻下巴黎也不太好;盟軍於39年的外交階段,在西班牙放了三點影響力。蘇聯沒有阻止,想說西班牙變衛星國新增的部隊,就留給盟軍防守巴黎。但我太低估盟軍反攻的決心以及軸心不宣戰的企圖(?):盟軍將西班牙和英國本土的海陸軍主力,全部往地中海送。經直布羅陀到蘇伊士,準備進攻蘇聯控制的波斯、進而反攻印度!當盟軍的船團在地中海的時候,我心想軸心國有沒有可能對盟軍宣戰,在地中海將盟軍斷補、同時進攻法國?但軸心國可能擔心資源太少(12),所以並未宣戰。我玩T&T首次遇到的盟軍經地中海與中東,反攻蘇聯的爭戰,就此展開!

蘇聯在攻下波斯、印度與波蘭後,資源和人口都還算充沛。生產力幾乎都用來買投資牌提升工業、研發科技,並且補充兵力。行動牌只少少買一點,確保可以每一季都行動。盟軍也花了比較多生產力補兵與提升工業,這讓隔岸觀火的軸心國大大撿了便宜,在外交上大有斬獲。所有東南歐國家,都被放了軸心國影響力,多個國家也轉成衛星國--其中包括最關鍵的土耳其!這讓蘇聯相當緊張,在波斯、中東與土耳其交界,布了不少部隊。

盟軍調動三個步兵、一個戰車,以及兩個空母和一個空軍,反攻蘇聯控制的波斯。蘇聯主動退出稍早佔領的伊拉克,然後趁著盟軍主力轉往印度、準備登陸孟買的時候,用兩個滿編步兵加一個滿編戰車,主動攻擊英國落單的步兵單位。因為蘇聯有火箭炮兵但盟軍沒有,所以這個戰力4的英國步兵沒反擊就被消滅。盟軍靠著空母與空軍的火力支援,在孟買登陸一個英國步兵,蘇聯又用兩個步兵主動進攻。盟軍的海空軍骰運相當不好,完全沒有骰到1,結果英國步兵又被蘇聯的火箭炮兵洗臉,一次命中三骰消滅。這讓盟軍相當惱怒,前鋒暫時先撤退,又從英國本土派了新的部隊,再從地中海進攻蘇聯。

時節進入1941年。一直在自己發展、完全沒有受到干擾的軸心國,已經拿了六片和平紅利,生產力16(資源12,工業16)。科技開發也相當有成果,實用的如重戰車、火箭炮兵、摩托化步兵都有,無用的(?)如聲納、噴射機也一應俱全。而且原子彈已經LV2!換句話說如果六片和平紅利有七分的話,下一年的新年階段,軸心就能宣告經濟勝利了!蘇聯手上兩片和平紅利都是0分,覺得軸心有可能和平紅利拿了高分,就和盟軍建議暫時停戰,合作對抗最接近勝利的軸心。盟軍說停戰沒問題,把印度還來就好。口胡,這種條件怎麼可能接受?但為了阻止軸心獲勝,蘇聯只好黑臉扮到底,在冬季對軸心宣戰、降低軸心生產力,同時調動部隊,防守軸心控制的土耳其。

軸心被宣戰後生產力降至12,蘇聯一時以17生產力領先。但兩線作戰相當吃力,尤其是中東、土耳其、波斯的交界處,三個勢力都佈有重兵。為了削減軸心國的資源,蘇聯先後侵犯了軸心國有影響力的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。軸心國也侵犯盟軍有影響力的瑞典,但骰運不佳沒有消滅瑞典的中立要塞,反而讓蘇聯武力介入。趁著盟軍還在調動部隊,蘇聯用兩個滿編戰車、兩個滿編步兵進攻軸心國在土耳其邊界的兩個部隊,逼迫軸心國主動撤退,讓蘇聯縮短戰線。可是軸心國的主力也反攻巴爾幹,因為蘇聯戰線太長(從瑞典到波斯)、兵力比較薄弱,蘇聯主動從巴爾幹後撤。

因為盟軍在美國的影響力,有被軸心消掉,美國沒有在42年成為衛星國&增援部隊,這讓軸心的西線相當安泰XD。盟軍持續調兵進攻中東與波斯,蘇聯則靠著波斯的山地地形周旋。中間蘇聯曾經抓到一個盟軍放空伊拉克的機會,做出一次斷補,讓盟軍損了四點陸軍戰力。同時靠著火箭炮兵的威能,在有局部優勢的地點進攻。

43年,美軍終於增援第一波。軸心國攻下保加利亞、羅馬尼亞和瑞典南部(瑞典北部被蘇聯佔領),生產力回升到17。蘇聯再次建議盟軍應該先休戰,合力對抗最接近勝利的軸心國,但盟軍的條件依舊:交還印度。……那真的沒什麼好談的啦XD!

 

進入44年,軸心國竟然開發了原子彈LV3!因為原子彈LV4的牌,已經被用來開發別的科技,軸心國不可能達成原子彈獲勝,但原子彈LV3也代表軸心多了一分。盟軍有把美軍的增援部隊,運到衛星國挪威和法國,但單純只是防守用、沒有打算進攻。軸心因為在巴爾幹與土耳其和蘇聯對峙,有很長一段時間,德國本土的慕尼黑只有一個單位、次要首都魯爾只有兩個單位。此時盟軍的生產力最缺人口,我建議盟軍,何不對軸心國宣戰、進攻德國?坦白說,如果盟軍不打軸心,43年勝負就底定啦!但盟軍還是目標打回印度,無奈海軍與空軍骰運還是不佳(整場大概20骰中1),蘇聯也靠著比較靈活的兵力調度和火箭炮兵,一直削弱盟軍遠征軍的戰力。

45年政治階段,此時地圖上所有中立國,幾乎都已經變成衛星國或被征服,只剩下波蘭、葡萄牙與南美。前兩者都有軸心影響力,南美則是有兩點盟軍影響力。軸心國曾經兩度把波蘭加到三點影響力,但都被軸心國用外交牌又扣回兩點。此時軸心國生產力17(缺資源),蘇聯生產力16(缺人口),盟軍生產力14(缺人口),但和平紅利是2比6比3,軸心國遙遙領先。此時軸心國打出了扣在手上好幾年的情報牌:政變!一次把南美的兩點盟軍影響力拔掉,接著又打出一張南美的外交牌,這讓軸心國增加兩點資源,生產力衝到19。

因為軸心只要保存優勢就會獲勝,45年一整年軸心都沒有進攻,而是把部隊平均分布,防守各個有資源的中立國。盟軍和蘇聯持續在波斯與印度交戰,為了增加波斯與印度的調兵路徑,蘇聯進攻阿富汗,讓位於波斯的部隊可以不受盟軍阻礙,回到印度防守。所以盟軍在印度還是無功而返。45年秋季,蘇聯進攻波蘭,獲得一人口讓生產力升到17。同時進攻軸心控制的瑞典南部,但軸心國兵力較強所以戰敗。最後行動的軸心國幾乎確定勝利,所以沒啥好動。一直到最後,盟軍都沒有和軸心宣戰,也沒有發揮到美軍的戰力XD。

分數結算!軸心國生產力19,原子彈LV3,六片和平紅利……只有一分!但還是23VP居首。蘇聯生產力17,宣戰扣兩分,佔領德里(敵人首都)兩分,原子彈LV1,和平紅利零分,所以18VP居次。盟軍生產力12,原子彈LV2,和平紅利一分,所以15VP最後。

這場印證了「攻城為下,攻心為上」這個道理XD。通常軸心國到後期面對盟軍和蘇聯的兩面進攻,都會被打得蠻慘。軸心國前期沒有在法國防守薄弱的時候進攻,這也讓盟軍到後期沒有打算對軸心宣戰。如果盟軍把印度打回來,生產力大概會升到17,和44年的軸心差不多,所以也不能說盟軍的策略錯誤。當然以我從蘇聯的角度來看,和平紅利軸心國比蘇聯與盟軍多這麼多片,比分數應該不會贏。如果盟軍把調動英軍從本土經地中海到中東打波斯的工夫,用來調動美軍:英軍進攻義大利,美軍進攻德國本土,或許比較有機會軍事勝利。

至於自己控的蘇聯,當然是打得不夠好XD。我太直覺照著常見的「先波斯後印度策略,」卻沒有留意到另外兩家的動向:盟軍和軸心第一年都有用生產力買行動牌,不是集中在建軍與投資牌,這代表軸心可能不會在早期主動開戰。那蘇聯其實沒必要過早進攻,大可多花一點功夫佈局外交。例如要打波斯或波蘭的話,可以等有人投一點影響力進去後再打。如果蘇聯和盟軍沒開戰,等到42年美軍增援,盟軍要打也是先打距離近的軸心XD。

蘇聯打印度不是問題,但讓盟軍把西班牙變衛星國,就是大大的外交失策。少了西班牙變衛星國增加的兩個步兵,盟軍沒辦法這麼早反攻,蘇聯就會多一些空檔佈局外交,而不是讓軸心整碗端走。土耳其變軸心衛星國是超級糟糕,我沒看過蘇聯能在敵人控制土耳其的狀態下獲勝。我現在甚至覺得蘇聯在前期的整體策略,應該去打土耳其而不是印度。戰術方面,這場蘇聯的表現還算OK,即使對盟軍與軸心兩面開戰,還是能守得不落下風--但也僅止於此了,蘇聯只靠自己根本打不動軸心。盟軍因為是新手,所以被蘇聯的火箭炮兵狠狠打臉,讓我想到最早幾場玩T&T的經驗。稍有經驗的玩家,前期會多生一些戰車。然後用拷貝科技的投資牌,趕快補上火箭炮兵的科技。

之前玩T&T,我幾乎都是讓新手玩蘇聯,原因在於最單純。但後來發現我玩盟軍,常常40年就知道新手軸心不會贏了。我玩軸心,新手盟軍若開局沒有做一些正確的對應,40年就會被打爆。以上兩種狀況,都是比較不理想的遊戲體驗。但現在我發現:老手應該玩蘇聯!新手玩軸心,可以享受開局最強勢、選擇最多的樂趣。新手玩盟軍,通常不會前期就被新手軸心打爆,可以渡過最苦的開局,等美軍增援倒吃甘蔗。老手玩蘇聯,可以透過進攻印度或搶走軸心國有影響力的資源中立國,制衡新手軸心與盟軍的強弱。這場敗戰也證實了蘇聯沒那麼簡單:「先波斯後印度」好則好矣,如果軸心沒有主動宣戰,反而會陷入二三名互打,開局就領先的軸心和平穩定發展、繼續擴展優勢的局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