遊戲BGG連結,這一場我扮演蘇聯。點擊照片會進入相簿,能看原尺寸照片。
1937年,軸心國攻下低地國。
38年。軸心國已在前一年攻下巴黎,盟軍派海軍偷打軸心國防禦比較薄弱的魯爾。
41年。盟軍反攻巴黎,蘇聯打下阿富汗、目標印度,同時侵略巴爾幹半島。
42年。蘇聯攻下德里,軸心將盟軍趕出法國,美軍增援移動到英國。
這場……坦白說我覺得盟軍有放槍,否則蘇聯不會整場的擴張都沒被干擾。前兩年盟軍完全沒有在法國增兵,結果37年德軍就連下低地國和巴黎,把法國整個滅掉,然後德軍竟然搶先開發了海軍雷達,利用海軍先攻的效果,把英國海軍痛打一輪。但因為軸心國和盟軍太早開戰,沒有足夠準備在打下法國的同年,進攻英國本土。就此進入拉鋸戰。(同一年德軍也侵犯波蘭中立,但一直沒打下華沙)
下一年盟軍當然在英國本土大增兵,也開發了海軍雷達科技,西線因此僵持不下。軸心和盟軍在魯爾、挪威打得不可開交,這邊盟軍又有一個失誤:去搶佔德國放空的瑞典,結果被德國海軍包住丹麥和北海斷補,讓盟軍損了5CV,太慘太慘。
在軸心盟軍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,蘇聯默默發展,利用外交把土耳其變成蘇聯衛星國(這個超肥),波斯放影響力,然後去打只有一點影響力的東歐小國(只會侵犯中立,不會宣戰),把人口和資源衝到接近20。40年開始,東歐的擴張也到極限,蘇聯決定要對盟軍無暇顧及的印度下手,生兵+調動原來在巴庫的部隊。先打下阿富汗,然後42年春天進攻德里,並在同年佔領同是英國殖民地的巴格達。因為蘇聯和平紅利抽得超級好(4VP),蘇聯生產力20(工業最低),對盟軍宣戰 -1VP,打下敵國首都(德里)+2VP,所以20 – 1 + 2 + 4 = 25VP。盟軍和軸心都沒有預料到這時蘇聯已經拿到足以call game的分數,就這樣43年新年階段,蘇聯宣告獲勝。
玩了兩場TNT,目前最大的感想是:要讓自己的發展方向保持彈性!比方說,不讓另外兩個勢力把中立國變成衛星國是基本,因為衛星國之後完全不能用外交牌影響了。甚至連兩點影響力的保護國,都該想辦法拉成一點影響力:只有一點其他玩家影響力的中立國,其實很值得自己侵犯中立拿下。若徵募值 1,侵犯中立相當於只是讓第三方多抽一張牌(原本有影響力的一方,是花了一張放影響力+拿到一張侵犯中立補償),就拿下一個其他玩家要對自己宣戰,才能搶下的地區。
其次是西方真的不能太早放棄法國:巴黎被打下,損失的不只是洛林的3CV要塞+馬賽和阿爾及爾的2CV,同時還失去了在地中海濱直接生兵、去保護地中海交易路線的能力。這讓盟軍的行動變得非常受限。與其在德軍攻下巴黎後,才亡羊補牢地在英國生兵,不如早一點就在巴黎生兵,讓軸心國有所忌憚、至少晚一點才發動戰爭。一方面晚被宣戰可以多拿和平紅利,另一方面如果蘇聯太過囂張,軸心國可能會改為先對東方開戰。要讓自己多拿和平紅利,竟然是要靠擴軍!沒有武力,是保護不了和平的。
其實這兩場,都深深感受到蘇聯在中期之後的強大威脅。因為德國打法國相對容易,西線通常都會先開打。蘇聯雖然工廠費用最貴,但前幾年通常不用擔心打仗,能夠穩定發展真得很有優勢。要防守德里,盟軍在印度的起始配置要更極端一點,例如起始就放三個步兵,之後再用生產補要塞。有這種程度的軍力,蘇聯後方的首都:巴庫才會有威脅。否則德里都是蘇聯的禁臠,不管是直接分數獲勝,或是再打下柏林、搶控制兩個敵方首都的軍事獲勝,都只差一步。
起始蘇聯和盟軍要有共識,阻止軸心在有資源國家放影響力,讓軸心忌憚資源過少、不敢太快開戰。中期之後,軸心和盟軍也要有共識,不要讓蘇聯太容易拿下印度、土耳其、東歐和蘇聯相鄰的小國如保加利亞、羅馬尼亞、波蘭……等。雖然TNT宣戰後沒有恢復和平的遊戲機制,但二三名去牽制第一名,始終是多人遊戲的基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