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/04/23 「Triumph & Tragedy」戰報

遊戲BGG連結,這一場我扮演西方盟軍。點擊照片會進入相簿,能看原尺寸照片。



36年結束。軸心國將匈牙利變成衛星國。


37年結束。軸心國將西班牙和低地國變成衛星國,蘇聯攻下波斯。


39年一開始,軸心國在前一年將羅馬尼亞變成衛星國。


40年一開始。前一年軸心國攻下波蘭,蘇聯對軸心國宣戰,並進攻羅馬尼亞。德軍反過來進攻敖德薩,雙方僵持不下。


40年中盤。德軍與蘇軍各自從敖德薩與羅馬尼亞撤出,蘇聯進攻波蘭東部。盟軍也將印度的部隊推往阿富汗邊界,英國海軍出海。


41年政治階段。前一年軸心國攻下南斯拉夫與保加利亞,德蘇繼續在波蘭對峙。這一年盟軍外交大有斬獲,將丹麥與瑞典納為同盟國。


41年結束,風雲變色的一年!德軍攻陷聖彼得堡,盟軍攻下低地國、慕尼黑與德國次要首都魯爾。


42年夏天出牌階段,美軍在同年增援。盟軍攻陷米蘭,威脅義大利首都羅馬。


42年秋天,盟軍兵分兩路進攻德國首都柏林與義大利首都羅馬。柏林被攻陷,盟軍立即獲勝。(遊戲後檢討,故將木塊全部攤開)

 

三個勢力輪過一次,這次我又來玩西方盟軍。這次有用一部分預定的二版規則:直布羅陀起始有1CV盟軍要塞,但蘇聯在莫斯科的3CV步兵保持不變。

這場前三年,盟軍大概都是維持4點買投資牌,剩下的點數補兵的節奏。記取之前的遊戲經驗,起始配置有稍微調配:印度起始三個部隊全放步兵、不放要塞,巴黎起始部隊和之後新增的部隊都放裝甲(避免被軸心國宣戰奇襲、步兵先開火)。前兩年軸心國的外交超順,連續把匈牙利、羅馬尼亞、低地國和西班牙變成衛星國。這讓盟軍超級緊張:如果軸心國要打巴黎,他可以從西班牙和低地國兩線進攻,一次投入五個陸地單位!但軸心國覺得已經在西歐獲得不錯的成果,因此目標轉向東歐。1939年,德軍入侵波蘭華沙,一次就把華沙攻下。這讓蘇聯大為緊張,旋即對軸心國宣戰、進攻羅馬尼亞。

到此為止,軸心國開發了火箭炮兵(步兵先開火)的科技,盟軍隱藏開發海軍雷達(海軍先開火),蘇聯開發了原子彈LV1和重戰車(戰車先開火)。稍早蘇聯入侵波斯並佔領德黑蘭,這批主力部隊之後又轉移到德蘇邊界。相對地軸心國雖然佔了不少衛星國,但卻沒有投什麼外交影響力到有資源的中立國。所以蘇聯一宣戰,40年一開始,軸心國的生產力從16陡降到10(資源最低)。盟軍因為前期沒有被針對,所以發展得不錯,工業提升到15左右。但是和平紅利抽得超爛--五片只有一分!在這個狀況,盟軍不太可能靠分數獲勝,靠著美軍在後期的增援,打下兩個首都的武力獲勝是最可能的取勝方式。

其實當蘇聯對軸心宣戰的時候,我是為蘇聯捏一把冷汗:以之前的遊戲經驗,軸心有火箭炮兵但蘇聯沒有,蘇聯應該只有被洗臉的份。令人意外的是,蘇聯這場的建軍是以裝甲為主。軸心國確實步兵的火力較強,40年一開始就猛攻敖得薩。但因為裝甲開火的優先度比步兵高,蘇軍裝甲部隊不正面和德軍交火而是先撤退。德軍隨後繼續進攻基輔,沒想到蘇聯利用裝甲部隊的機動力,從北部的白俄羅斯經過波蘭東部迂迴,又把敖得薩佔了回來,並且讓基輔的德軍斷補。

軸心和蘇聯交戰,盟軍也在找介入的機會。除了持續補充法國與英國部隊,也稍稍回復印度的部隊,並且在印度與波斯的邊界,建了1CV要塞作為屏障。稍早軸心國已經把海上單位佈署在北海與英吉利海峽,盟軍也把英國的海軍開出來,如果之後宣戰,就能馬上開火。但40年盟軍還是隔岸觀火,沒有宣戰,也沒有侵犯中立。

41年遊戲風雲變色:趁著蘇聯主力佈署在烏克蘭周遭,看似孤軍深入、補給隨時可能中斷的德軍,抓到一個空檔。能調動基輔的部隊進攻只有各兩個蘇軍單位的莫斯科與聖彼得堡,這兩個蘇聯的主要與次要首都!考量到進攻莫斯科自己會斷補,德軍選擇進攻聖彼得堡,能從波羅的海連接補給。聖彼得堡防守薄弱,只有一個要塞加海軍。41年夏天,德軍順利攻陷聖彼得堡!

狀況至此,盟軍確定自己的目標是軸心國--如果軸心再打下莫斯科,就立即獲勝啦!但尷尬的是,軸心國正好有一個海軍會造成地中海封鎖。所以如果41年夏天盟軍對軸心宣戰,馬上要承受封鎖的負面影響。故盟軍只是先調動部隊:印度的步兵進攻阿富汗、打通進攻波斯(蘇聯控制)的路。英國本土的步兵調到法國。列寧格勒被德軍攻下,蘇聯當然立刻調動部隊,強化莫斯科的防守。41年秋天,後動的盟軍終於主動進攻,從巴黎調動兩個步兵進攻低地國,一個步兵佔領不設防的慕尼黑,兩個裝甲經過法國--洛林--慕尼黑,直撲魯爾!魯爾只有一個德軍要塞加空軍,被法軍裝甲部隊消滅。相鄰的柏林,只有三個部隊防守。

42年美國成為盟軍衛星國並增援部隊,蘇聯全力補兵鞏固莫斯科,並準備反攻聖彼得堡。軸心除了回復聖彼得堡的部隊,也在柏林徵募新單位。盟軍回復進攻低地國與魯爾受損的部隊,並回復增援的美軍。42年前半,蘇聯反攻聖彼得堡,但德軍沒有被消滅。盟軍移動美軍上了大西洋,並調動一個法國步兵與海軍攻下義大利米蘭。除了柏林,盟軍也能進攻羅馬這個次要首都獲勝!軸心調動柏林的三個空軍和三個戰力1步兵反攻魯爾,但被盟軍的英法聯軍反擊消滅。42年秋天,盟軍同時從魯爾進攻柏林,並從米蘭進攻羅馬。結果柏林五個單位只有一個要塞、四個空軍!其實盟軍不抱能打下柏林的期望,只想先用部隊卡住柏林、讓軸心國在下一年沒辦法在柏林補兵。結果盟軍兩個法軍裝甲+一個英軍步兵一輪開火,順利消滅德軍要塞:T&T如果交戰地區沒有自己的陸地部隊,海空軍要強制撤退。所以四個柏林的德國空軍只能撤退,盟軍攻下魯爾和柏林兩個敵方首都,42年秋天立即勝利!

坦白說,這場我覺得是軸心國放槍所以盟軍勝利。軸心國把西班牙和低帝國都變成衛星國的時候,我真的覺得法國完蛋了。用我的說法:軸心國已經把刀子磨利、架在我的脖子上了,卻沒有一刀下去。從之前的遊戲經驗,如果軸心國沒有打下巴黎,除非德軍東線打得很順、連佔兩個首都立即獲勝,否則當美軍增援,軸心國很難獲勝(科技強度差非常多例外)。其次是軸心國有點沒注意到補給,在基輔與聖彼得堡各斷補一次,有點太傷。否則德軍可以穩穩佔住基輔與敖得薩,獲得生產力差再去進攻聖彼得堡。最後是軸心國42年不該反攻魯爾,只是折兵損將。不然柏林應該不會因為地面部隊全被消滅,而被盟軍佔領。事實上當41年秋天盟軍攻下魯爾,軸心國就該和蘇聯試著口頭停戰,把東線的部隊調來防守啦!

雖然盟軍獲勝,但這場讓我印象最深的,其實是裝甲部隊的活躍。因為步兵的火力是裝甲的1.5倍(G3 VS G2),前期主要的進攻對象是中立國的要塞時,步兵是壓倒性地比裝甲好用。但這場蘇軍利用裝甲先開火的優勢,巧妙避開了德軍步兵主力的進攻,不和軸心國有火箭炮兵加持、先攻的步兵硬碰硬。同時靈巧地利用裝甲的移動力,在中亞與東戰線,以及南部的敖得薩-基輔與北部的白俄羅斯-聖彼得堡之間轉移。讓德軍主力撲空後,再用裝甲的機動力進攻軸心防守薄弱的區域。如蝴蝶般靈巧,如蜜蜂般螫刺。盟軍能順利連下魯爾和柏林獲勝,也是靠著裝甲的機動力,從巴黎繞過慕尼黑,進攻德國的後方。否則德軍應該預期盟軍只能先進攻低地國,魯爾不會這麼快陷落(損失3資源2人口,超級傷)。

順帶一提。盟軍六片和平紅利,只有一分。軸心國四片和平紅利,卻有六分!天啊~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