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J95「日本最長的八月」遊戲連結,照片按右鍵在分頁開啟,可看到完整大小圖片。
去年玩了好幾次 GJ89 法國革命1789,評價相當好、覺得是很適合推戰棋新手的多人遊戲。今年年中在 GJ官網,看到要出同系統的新作「日本最長的八月」,馬上就購入了。沒想到這款人數限制四人以上,比大革命難揪很多,最近終於揪到之前玩 TM的四人來拓荒。

第二回合一開始的盤面。起始競標四位玩家分別是:綠—東條,藍—小磯(我),紅—木戶,紫—米內,各獲得兩個人物。第一回合米內組閣,藍—小磯完全沒得分。

第五回合一開始的盤面。第二回合又是米內組閣,第三回合能發動襲擊的人物登場,眾人忌憚被襲擊就想選陸軍內閣。但又畏懼東條憲兵隊的能力,妥協之下讓玩家分數最低的藍—小磯組閣。第四回合紅—阿南組閣,此時分數是:紅—木戶 15VP,紫—米內 14VP,綠—東條 12VP,藍—小磯 10VP。

遊戲結束時的盤面。因為紫—米內可以拿六片終戰 VP遙遙領先,其他人都不想走終戰路線,最後一回合又選出陸軍的阿南組閣。本土決戰的結果,綠—東條因為從頭到尾都兼參謀總長、動員最多陸軍,因此消滅較多美軍。藍—小磯航空隊命中三次,卻都是 0VP的假戰果。反而只命中兩次的紅—木戶航空隊,是四位玩家中唯一獲得擊沉美國海軍 6VP。最終分數是:紅—木戶 33VP,綠—東條 27VP,紫—米內與藍—小磯都是 16VP。
這次的遊戲體驗相當有意思。開桌前幾天還在讀規則的時候,也非常喜歡法國革命 1789的綠—東條玩家,說他讀了規則感覺遊戲不太妙,我則是說先試試看、給個機會。實際進行遊戲後,發現體驗比預期好非常多。第二回合還在組閣的談判階段時,我跟同桌三人說這款遊戲意外的有趣,他們也大表贊同。跟大革命不同,最長八月因為多了官職,且不同的官職可以執行不同的行動,一開始在帶教學的時候,覺得不太好上手。但實際跑完起始競標與一個回合後,大家都覺得沒有那麼難掌握:有些行動如陸相辭職(陸軍大臣辭職,解除所有內閣官職)或發起御前會議(內閣總理大臣發起,讓所有官職能投票決定終戰),一開始根本不會有人想做。剩下能做且想做的行動,不外乎拿錢/給錢與動員陸軍/航空隊,意外的單純。
前作的大革命,玩家之間幾乎是純競爭關係,其實沒有太多能協商的,頂多一起針對最領先的玩家先關再殺。但最長八月因為內閣總理大臣要分配官職,且很難像大革命的羅伯斯比/拿破崙之類,一人就投三票以上,直接讓政體決定沒有懸念。和其他玩家協商,提出別人能接受的利益交換方案,是這款遊戲的核心與特別之處。就算票最多的一位玩家,隨便結盟另一位玩家就能獲得過半票數組閣,票少的三位玩家也能協調出組閣方案與之抗衡,或者反向對票最多的玩家輸誠、讓自己擠入閣員名單。這場第三回合大家在討論組閣時,一度是「大家繼續支持米內組閣吧!」「不不讓米內組閣會OOO,何不讓小磯組閣?」「讓小磯組閣,那選東條也可以啊,我還可以XXX。」「別傻了讓東條組閣發動憲兵隊,還是支持米內吧!」……乍看之下在繞圈子,實際上協商的過程中大家一直腦力激盪、提出條件與分析利害。甚至投票到一半,如果優勢方覺得勝負已定、選擇 pass節省行動,還能投票的其餘玩家還可能協調出不同的組閣方案,推翻投票前的討論。這個體驗相當有意思,反而行動階段就比較平穩,不會有太多出乎意外的發展。但這個鼓勵大家說話的遊戲類型,相反的可能就較不適合不愛說話、默默規劃策略這型的玩家。
這場我最後的人物組合,是小磯國昭、寺內壽一、岸信介、廣田弘毅、近衛文麿、平沼騏一郎、及川古志郎。其中有三位政治家是有投票權的重臣身分,能投的票是全體玩家最多。但這場玩到後半的時候,才發現這款遊戲人物能力設計的有意思之處:有投票權的重臣政治家,反而沒辦法獲得內閣的分數!我的組成過分偏重小磯(8VP)與重臣政治家,另外四個內閣(東條、阿南、米內、鈴木)反而都只能拿 2VP。雖然我能投最多票,但只靠自己也無法讓小磯組閣。反而因為小磯能得分的人物多數集中在我這裡,另外三人也不會想支持小磯。下次玩的時候,要更注意人物得分與人物能力的平衡才是。
最長八月結束後還有一些時間,就開了日本編年史四人局,這款含教學兩到三小時就能結束的中小遊戲。有採用我的 local rule:每回合勢力選擇,由 VP低到高的玩家依序選擇。

第三回合結束時的盤面。第一回合邪馬台國(藍)在北九州建立紀念碑,天武持統朝(黃)與大和王權(紅)爭奪畿內,我選到比較弱的蝦夷(綠),只能先窩居北陸。第二回合紅色勢力抽到九州的少貳氏,掃蕩已經發展的南/北九州搶下支配,分數大幅領先。黃色勢力選奧州藤原氏,在陸奧北放了紀念碑。但我後行動、選擇了關東的源氏,正好與第一回合我的蝦夷連成一氣,搶下了陸奧北的紀念碑,甚至渡海到了畿內南部。第三回合我選擇關東公方,完全控制關東。紅色勢力持續在南/北九州刷分,此時四家分數是紅 46:黃 35:綠 33:藍 26。藍的邪馬台國/奧州藤原氏所佔的地盤,先後被紅/綠玩家攻打,分數最為落後。

第六回合、同時也是最後一回合一開始的盤面。之前分數最領先的紅色勢力,第四/五回合選擇北条與毛利,在關東與已經開發的四國擴張。但因為前三回合結束時紅色分數最高,連續兩回合被大家針對:藍色勢力第四/五回合選擇織田與島津,一口氣佔領南/北九州全境。黃色選擇大內與豐臣,在畿內比較領先。綠色勢力則選擇武田與德川。原本想要讓武田攻下山城,達成拿寶物的目標,沒想到第一次進攻就骰出 1、進攻失敗,只好調轉槍頭打紅色在關東的勢力。因為武田附帶本願寺的事件,控制播磨攝津,直接讓德川達成在武藏建立大城市的條件。此時四家分數是紅/黃 74:藍 68:綠 67。

遊戲結束時的盤面。最後一回合由我先選擇勢力,我考慮良久,選擇了帳面戰力看起來較弱,但有附帶事件、最後行動、且第二個選最終計分的奧羽列藩同盟。紅/黃/藍則分別選擇了明治政府/薩長同盟/反亂士族。因為我的綠色勢力在東邊幾乎每個區域都有佈局,從陸奧南出發的奧羽列藩同盟一路連通回畿內。還靠事件內應者,直接控制了北九州的筑前,這個有紀念碑又有港口的要地。最終計分牌四家的選擇是:紅—一個區域重計分,黃—紀念碑與文化地區計分,藍—總計有存在的地區計分,綠—港口與資源地計分。因為我最後行動、最終計分最有優勢,拿下五個港口與資源地 15VP。最後逆轉獲勝—綠 116:藍 107:黃 101:紅 99。
睽違一年的日本編年史對戰!這桌的紅色勢力玩家,去年有一起玩過三人局。但三人局 NPC(?)一定是最後行動的第四個勢力,而且玩家會儘量用 NPC去攻擊其他玩家,玩家卻不想主動攻擊 NPC,因此玩起來非常憋扭。這次開四人局,體驗就比較像是個正常遊戲了。以自己玩日本編年史與系統類似的「應仁的天下」的經驗,玩家應該讓自己有儘量多的部隊留在場上佔地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前期佔高分地區,反而會吸引其他玩家來打,其實是不好的策略?這場與去年在高雄的那場,最終都是第一回合控制蝦夷的玩家勝利。蝦夷在偏僻的北陸,遠離核心的畿內,實在不是玩家想主動選的勢力。但因為第二回合有同在北陸的奧州藤原氏與相鄰的(關東)源氏,可以與蝦夷連成一氣甚至拿下北陸完全控制。但如果第一回合不是選擇蝦夷,第二回合也不太會想主動選奧州藤原氏或是進攻北陸,第一回合選蝦夷的玩家可以安心發展。若有下次對戰,可以再來驗證這個蝦夷最強論(?)是否為真 XD。